作者 唐 鹏 数旗智酷创始人、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秘书长
本文主要希望尝试性探讨“沪惠保”的产品思维对数字政务产品创新的启示,以及社会化服务产品与政务服务平台如何实现双向赋能。
虽然我暂时还不知道数据,但“沪惠保”肯定已经成为了迄今为止真正诞生自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的爆款产品。
“沪惠保”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在于,它是包含了支付特征、用户信任、民生价值、市场意义、城市禀赋且依托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外发射的“银色子弹”,这无疑打破了“改革创新”到让人打瞌睡的移动政务的水域。
“沪惠保”应该让人引起注意的,不是金融属性,不是交易属性,而是市民对数字政务服务产品的认知和接纳限度发生了改变,而是数字政务服务的生态发生了变化。通过数字政务服务平台来购买一款商业保险产品,这的确有点“朋克”。
“沪惠保”或许也证明《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的某句话,产品依然是运营的前提,好的产品会自带流量。
为什么说“沪惠保”不是数字政务的“常态”,而是一种“变态”的新物种?
我们所能理解的作为一个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的“运营姿势”,无非在景区门票、文旅活动、评选打榜、答题送话费以及公交地铁打9折的套路里转圈,这些现象背后的运营本质依然挖掘存量优势,做锦上添花的事。
“沪惠保”做的是要让用户付钱的事,很显然,“让人掏钱”这是天底下最难的事。
“沪惠保”很好地结合了数字政务服务的基础与原则(比如针对是上海本地的医保参保用户),同时发挥了海量用户效应(比如通过随申办首发,扎实地测试了一下平台的忠实用户消费力),充分对接和融合了政府指导、市场运营的模式(比如上海大数据中心技术支持、多家保险公司参与)……
总之,“沪惠保”是一款综合考虑了城市属性(大城市的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安全感)、消费购买力(115元可能只是一顿双人午餐的钱)、服务类型(以城市定制型的商业补充医疗险出现)等要素,精准而务实地卡位了当下大城市中医保得不到满足、商业保险太贵一般家庭负担不起、“水滴筹”“轻松筹”“××筹”鱼龙混杂并不能完全解决公共医疗问题的场景。
“沪惠保”本质是一种政府与市场联结、为城市“夹心层”设计的数字服务“易耗品”。每年可持续购买,每个家庭可共济,支持医保卡历年余额缴费。
对于数字政务服务生态而言,“沪惠保”像一只鲶鱼一样告诉我们:用商业化的办法解决城市的家庭风险与市民焦虑,这也是可能的。这也必然会让所有数字政务从业者重新审视自己面对的这个池塘——数字政务创新到底该怎么做?市场资源如何可以成为创新数字政务服务的增量?
如果说“沪惠保”对数字政府未来还有什么启示的话,那么——
- 在热门的领域和行业里去选择场景,医疗也好、保险也好,这都是永不过时的民生话题。
- 在骗局满天飞的数字空间,如何从产品、文案到支付确立好作为一款政府背书的数字服务产品的严肃性?
- 打造一款具有城市性格的定制型数字服务产品,产品经理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尊重、理解和爱这座城市。
- 相信这一点吧:所谓“政府自觉”的创新永远都可能是“顾影自怜”,用商业化、市场化的办法才能办出可持续的、有口碑的、激动人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