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开幕,峰会主题为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主论坛上,知名专家、企业家发表演讲,为建设数字中国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构建数字经济必须将推进数据资源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梅宏认为,发展数字经济,数据是关键要素,网络是基础设施和载体,信息技术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信息化进程中三条并行不悖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我们更好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建设数字中国、构建数字经济,必须将推进数据资源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回顾我国大数据事业的发展,梅宏总结为:“进步长足,基础渐厚;喧嚣已逝,理性回归;成果丰硕,短板仍在;势头强劲,前景光明”。其中,制约性最大的短板之一就是:数据治理体系远未形成,虽然原始数据资源丰富,但是,应用尚处初级阶段,且数据壁垒广泛存在、法律法规发展滞后,制约了数据资源中所蕴含价值的挖掘与转化。政务数据资源建设,关键是打破政务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连接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针对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梅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建立“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流转、谁负责”的机制,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撑,确保数据共享交换全流程的可监可控可追溯。需要做好各部门信息共享的顶层制度设计,积极跟进国际趋势并制定符合国情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明确数据拥有者、使用者、共享交换平台运维者各方的责任、权利以及成果分享机制,解决数据资源拥有者不愿不敢共享的问题。

二是要健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顶层体系架构,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保障数据共享交换与业务协同。需要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分类与管理、共享交换接口、共享交换服务、多级共享平台对接、平台运行管理、网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究制定统一信息资源分类指标体系,明确信息资源分类的适用范围;研究制定数据资源的采集、接入和服务应用以及数据质量标准。

三是要遵循“责权清晰、统建共用、全程管控、标准一致”的原则,运用自主可控创新技术,加速打破信息孤岛,提供高可靠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政务数据共享体系不宜一味追求物理集中,可在一定层级上采用“物理分散、逻辑统一、一体管控”的原则,逻辑互联先行,物理集中跟进。在不改变现有信息系统与数据资源的所有权及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明晰各方责权利,即,数据应用方提需求,数据拥有方做响应,交换平台管理方保流转。

四是要在上述实践基础上,加快数据治理体系的研究和建设。从数据的资产地位确立、管理体制机制、共享与开放、以及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制度法规、标准规范、应用实践和技术手段多管齐下,构建涵盖国家、行业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完整的数据治理体系。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尚冰:从5个方面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

尚冰表示,中国移动将着力从5个方面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为建设数字中国提供支撑、贡献力量。

一是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夯实数字中国的网络基础。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以4GTD-LTE宽带移动通信为例,仅中国移动TD-LTE基站就有191万个、用户6.7亿户,均居全球第一。面向数字中国建设需要,中国移动将加快推进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打造高质量4G网络和移动物联网,加快实现5G规模商用,大力建设千兆引领的有线宽带全光网络,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内容分发网络等新型设施,为数字中国提供国际一流的基础网络支撑。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技术核心能力。网络信息技术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年中国移动大力推进我国主导的4GTD-LTE技术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在信息通信领域首次实现中国主导技术、全球规模应用的局面。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中国移动将继续加大资源投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基于SDN/NFV的网络转型,加强5G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引领,推动5G端到端产业成熟,打造一批跨行业创新应用,促进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三是强化数字生产支撑,促进经济动能转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可以有力带动降本增效,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中国移动将进一步发挥信息通信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各领域的产业互联网,深耕工业制造、交通物流、能源电力等垂直领域、拓展数字化生产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催生更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是壮大信息消费规模,创造美好数字生活。信息技术在消费领域应用越来越广,不仅极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还将带来数字经济的巨大增长潜力。中国移动通过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不断激发信息消费活力,助推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全球领先。

五是推动产业合作共赢,共建数字生态系统。建设数字中国,开放合作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国移动将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进一步促进能力开放和平台共享,聚焦垂直市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产业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合作、价值共创、发展共赢的数字生态体系,促进形成以连接为基础、数据为核心、应用为抓手、安全为保障的信息化体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熊群力认为,当前,各类信息基础设施主要由各个城市的有关部门和各个企业根据各自的需求进行建设,形成了类似于“烟囱式”的组成架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自的需求,但这些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难以有效支撑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虽然近年来许多城市试图打通“烟囱”,但建设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目前一般是在功能层进行整合,相关部门、城市之间的数据仍做不到深入的共享互通,在支撑政府精细化管理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协同化不足,标准不一,体系各异,难以进行数据的融合应用,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三是规模效应不明显、重复建设现象仍广泛存在,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不符合安全绿色的发展要求。总的来说,当前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还不完全适应数字中国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熊群力认为,智慧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围绕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处理,并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智慧社会、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同其他基础设施一样,智慧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应该由物理设施层、运行和管理层、产品和服务层组成,构成各类不同信息系统建设共用的信息公共服务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特点:一是作为一种基础公共服务,支撑智慧社会、数字中国发展,就像“七通一平”中的自来水、电力等一样;二是国家主导,多主体建设,和以往的基础设施有所不同,目前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按照不同模型进行建设,要尊重市场规律,采用“大家建、大家用”的模式;三是建设适度超前,与应用适度分离,强调跨行业应用,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四是规模化、协同化、多样化推进建设,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打通基础层的“烟囱”壁垒,助力政府实现精细化管理。

熊群力表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以满足智慧社会发展要求来设计和建设。这就要求信息基础设施不仅要从功能层进行整合,更需要从基础层进行整合,从数据层面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政府的管理下为全社会的应用提供开放式的平台,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将有价值的数据,送到有用的地方。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数字化技术要“站上来”,数字化创新要“沉下来”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去年又提了“数字经济”,今年更是提出了“数字中国”,可以说数字化进程每年都在向前迈步。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手段,数字经济是结果,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是目标,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数字化进程,他理解为一纵一横一新:“互联网+”与各个垂直行业不断深化融合,发展了数字经济,这是“一纵”;数字化进程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民生、政务各个领域迅速扩展,推动了数字中国建设,这是“一横”;而一纵一横交汇融合带来的创新,帮助我们从大国走向强国,这是“一新”。

马化腾认为,我们的数字化技术需要“站上来”。中国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科技这块“骨头”足够硬,我们才有机会站起来,与国际巨头平等对话。同时,他还强调,我们的数字化创新需要“沉下来”。目前互联网正在与各个垂直领域深度融合,数字化创新需要下沉,进入各行各业的五脏六腑。我们要发扬“数字工匠精神”,从外到内打磨每一个细节的改进,而不是热衷概念炒作。

马化腾表示,我们的数字化升级需要“用起来”。我们尤其要跨过数字鸿沟,把数字产品和服务做好“向下兼容”,让尽可能多的人能“用起来”,“用得好”,特别是让弱势群体、老少边穷,能够分享数字红利。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我们每一个企业和个人都参与进来,这是一个时代的变革。它需要我们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让数字创新深入各行各业,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过数字鸿沟,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华:ICT数字产业正进入全新的产业周期

梁华认为,数字化正在进入新阶段,ICT数字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周期,这个周期内最大的特点,就是ICT数字技术和数字基础设施将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数字技术从以前的支撑系统,变成生产系统和决策系统。伴随着这个变化,ICT数字产业也从前30年的垂直产业走向平台性水平产业。在这个新的产业周期中,5G、IoT、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构建万物互联智能世界的关键。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各行各业的数字化成为可能,这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激活实体经济,创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现高效率的善政、惠民。

梁华认为,数字化新阶段,催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大繁荣。华为观察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都离不开ICT数字技术。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正在越来越快、越来越大范围地进入全连接的数字化状态。未来,以5G、IoT、云计算、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将给所有产业带来进一步的繁荣,能够同时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进一步增长。前几天华为发布的全球产业展望GIV 2025预测,随着万物感知和万物互联的升级,我们将步入一个万物智能的世界。到2025年,个人智能终端数将达400亿,全球联接总数达到1000亿,并基于此创造23万亿美元的产业价值。

对于目前数字经济发展遇到的瓶颈,梁华指出,具体到行业数字化,各行各业的“应用、平台、网络、行业终端”之间的数据通道和业务通道并未完全打通,仍然有非常多的数据和业务孤岛,还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和业务断点。正是这些断点,阻碍了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在核心技术上争高下是大企业当仁不让的责任

马云认为,大企业要有大担当,今天的大企业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是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在别人的院子里面种菜。核心技术很难,但也不是高不可攀,我们错过了昨天的机会,我们再也不能错过明天的机会,他认为真正的大企业不是看市值有多大,而是担当有多大,不是看市场份额有多大,而是看是否掌握了核心和关键的技术!市场份额牛不叫牛,核心技术牛才是真正的牛,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上突破,是大企业当仁不让的责任!

他强调,做企业不是以大小来衡量,而是以好坏来衡量,用责任来衡量!中国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大任的企业,能够将数据和技术引向应该走的方向,能够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解决未来问题,人类的发展问题和国际技术竞争中担当重责。

需要强调的是,马云认为,中国需要一部数字经济法。中国需要有一大批企业,但是中国更需要一部数字经济法,电子商务只是数字经济的序幕,是很小的一部分,数字经济将全面影响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远远超越电子商务,所以我们认为电子商务法应该升级为数字经济法。进入IoT时代,万物互联将会带来数据爆炸,今天全世界都在担心数据时代的带来的挑战和危机,但是今天的数据和未来相比只是沧海一粟。在这样的未来面前,中国当前需要一部数字经济法,这部数字经济法不仅仅是监管法,而应该是一部发展法,一部未来法,一部全球法,它着眼于事业发展,面向未来,有全球的眼光和担当的大法,马云建议完善相关法律。举纲才能目张,创新发展思路,从技术创新开始走向制度创新。中国在数字经济上的制度创新,这是对世界真正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真正的担当。

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实现数字世界需要“人、事、物”三个维度都实现数字化

王晶表示, “数字中国”建设不只是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更包含了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公民建设,终极目标是实现智慧社会。而包罗万象的物理世界,归纳起来不外乎“人、事、物”三个维度。

王晶认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解决了“事”的数字化、可视化、扁平化、透明化,使得办事更方便,行动更高效,出行更便捷。数字化还将碎片化、局部化、地域化、部门化的数据连接起来,打破信息孤岛,消除数据烟囱,推动信息共享,逐步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物联网正在解决“物”的数字化。随着5G的到来,二维码、无线射频、传感等识别技术的日趋成熟,物联网开启了万物互联的大门。 “物”的大数据让所有物体充满智慧,成为通往智慧社会和智慧生活的必经之路。“人”的数字化相对滞后。当下的“人”在网络空间可以拥有多重虚拟身份,但这些虚拟身份并不能真正代表现实中的人,虚拟与现实没有必然的统一连接。“网络虚名”到“网络真名”过程漫长,“网络实名”更是难上加难。症结就在于 “人”缺乏一张通行数字世界的身份认证。只有当公民拥有了真实的数字身份,才能在数字世界畅行无阻,准确高效地行使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包括办事“一趟不用跑”。而拥有唯一通行的数字身份认证的“数字公民”,正是解决“人”的数字化的金钥匙。

王晶强调,“人、事、物”的数字化还很不平衡,特别是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数字化能力的不平衡还存在突出矛盾。“人”的数字化还没有应有的位置,还相当薄弱;“事”与“物”的数字化还没有聚焦到“人”这个中心来,这些短板需要尽快补齐。因为,只有“人、事、物”三个维度都实现了数字化,真正的数字世界才会诞生,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才能融合。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