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 鹏
作为浙江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改革的最新成果,“浙里文化圈”于2022年10月26日上线,以“一站式文化链接”推动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浙里文化圈”是该应用的服务端,在“浙里办”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小程序上线,着眼于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文化空间,设计有看书、观展、演出、文脉、艺培、雅集、知礼7个场景,着力解决资源整合不够、服务供给不足、内容品质不高等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堵点和难点。目前,该服务端已打通浙江16个部门和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的文化资源,联动起全省近7万个公共文化设施、8000多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及2.3万名从业人员、2.7万名文化生产者和217万名文旅志愿者。
○ ○ ○
这是一个文化产品过剩的时代,无论是以文物古迹打捞历史回声的阳春白雪,还是以短视频经济为载体的“土到极致就是潮”的下里巴人,文化消费界面与交互模式的改变,让每个人面对应接不暇的文化内容都只有用“刷”来形容文化消费的冲动与过程。
这是一个文化产品稀缺的时代,网红、种草、热搜、打卡地等貌似通过数字化驱动的规模效应带来了空前的文化繁荣,而数据与算法共谋下的单向度的文化审美与逼仄的文化趣味则更人警惕。
在“过剩”与“稀缺”的长期对峙下,因公共文化供给不足与不均衡导致的文化消费不平等正在产生日趋剧烈的撕裂感与无法忽视的鸿沟,在被技术垄断并逐步肢解的文化消费场景中,面对共同文化责任的代际之间的对话、传承与创新显得举步维艰。从这个意义而言,“浙里文化圈”正在做的是抵抗消费主义对市民多元文化消费权利的剥夺,同时对由商业文旅平台喂养的单一化、浅薄化的文化消费趣味的纠偏与辩驳。
“浙里文化圈”的目标是打造“一站式文化链接”。如何理解“一站式文化链接”?在文化产品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的链接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三个链接”:首先是实现在线数据、比特空间与线下文化资源、设施、产品的链接,以比特重塑文化;其次是实现本土、特色、非遗文化与数据驱动未来的跨时空链接,给文化以新生;再次是实现文化与人民、文化与文化人之间的链接,突出人的主体性。
从数字化改革的角度而言,“浙里文化圈”作为数字文化赛道的标杆应用与其他领域创新应用有何不同?
一是,如果将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等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以及公共领域的便利性看作是为公众提供一种“功能消费”,比如办事时间的提速、提交材料的简化、数据价值的增值等,那么,“浙里文化圈”本质上为公众提供“价值消费”与“意义消费”。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更强调目标与完成度,后者更强调过程与满足感。
二是,大凡数字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最终在数据度量应用绩效上都不得不依靠行政考核指标来作为“鞭子”或参照物。“浙里文化圈”通过将散装的文化资源整合塑造成文化资本,并且潜移默化地锻造成文化自信。其产品价值与服务品质的衡量则需接受所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与审美偏好的用户评判。当其他公共服务可能会因为年龄、职业、性别、身份、资产等受到人群限定,而作为一种文化服务则几乎不受限制。由此而来,其口碑优劣、用户多寡完全依赖于服务本身。
三是,对于浙江而言,“浙江文化圈”即是浙江文化事业在数据世界的锚点,锚定的是数字化时代浙江公共文化生态的基本盘。与以门票为导向的OTA平台提供的模式化、同质化文化服务相比,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差异化、非标化的文化产品,营造的是本地人而非游客的身份认同。互联网商业平台的所谓多元与巨大的丰富性背后其实已被算法简化与略化了文化的棱角与深度,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则需要通过极强的抓地能力,挖掘本土文化的根须,最大范围地包容和激活本地文化审美特点。所以,“网红”并非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运营追求,探索与发掘市民共同见证和经历的文化经验与街头巷尾转角遇见的文化记忆,这是一种数字时代的“寻根“方式。
回头来看,技术的登峰造极并没有给文化本身带来根本性改变,只是在文化传承与体验创新方式上进行所谓的“赋能”。AI作画、NFT、元宇宙等数字文化行为和符号的出现,反而让人感觉技术的快速进化让文化出现“返祖现象”。数字古典主义意蕴的内容不时在文化消费场景中闪烁。
被资本裹挟的流行文化虽然在消费领域推出了类似“国潮”的传统文化消费浪潮,但作为弱势群体的传统文化而言始终面临着居高临下的压迫感。作为一种消费主义象征,“国潮”既不代表主流文化面向流行文化的俯首称臣,也不代表流行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空间让渡与价值兑付,其本质是一种关乎“爱国主义”与“集体记忆”的混合物。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找到符合时代的表达方式,成为新时代文化消费与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将文化消费设计为一种有别于额外的消遣和休闲,而是关乎“集体记忆”与“共同经验”的日常消费,这是“浙里文化圈”们的任务与责任。
在国家数字文化战略的背景下,以“浙里文化圈”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未来将走向何方?我自不量力地认为,新消费并不只是包括奶茶、蛋糕、烤肉、日料,新消费的本身即包括“新文化消费”,而“新文化消费”的文化——Culture的C,不仅是Consume(消费),也是Construction(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