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不仅是区块链技术范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其能够超越技术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的原因。
  • 2,无论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社群角度讨论区块链,都是基于共识机制的技术基础去讨论的。不过,讨论共识机制如何回应了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和文明底层上的需求,尤其是探讨基于共识机制的社群所应该蕴含的基于“偏见”的共识精神的概念。
  • 3,过去二十年期间中国互联网所塑造的文化并非一个更独立思考和忠于自我的文化,而是一个个体被消解,真实被消解,流量成为核心价值的世界。
  • 4,我们看到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媒体的流行,其本质就是对大众口味和文化的迎合,而微博中的评论和对话大多数时候也并非独立思考,而是充满了无底线的无底线的、低智化的争吵以及毫无逻辑的消费主义精神和娱乐精神。
  • 5,在网络上形成的是这样一种“共识“文化,就是基于个人精神逐步消亡的,崇拜数量和集体主义的,推崇算法取代个人情感的文化。
  • 6,在这样的文化里,”共识“比”偏见“更加可怕,人们被由投票数量决定的流量来主导精神生活,对数量而非理性进行崇拜,因此,真实消失了,个体精神也消失了,智慧也就消失了。
  • 7,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就是随着技术的演变,反倒带来了文化上的萎缩和内卷化,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在不断收缩,我们的丰富的语言系统被网络化的语言和调侃所替代,我们被训练出来的不是精英主义思想而是类似机械的大脑。
  • 8,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弥漫的时代精神是微信朋友圈里的那种”共识“文化,带有显著的智力衰退和乌合之众情绪的大众文化。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共识”文化,因为这样的文化让我们不能也不敢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的是带有“偏见”的独立精神所组成的“共识”文化。
  • 9,区块链技术的共识跟互联网带来的共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基于每个人的“偏见”,后者基于大众庸俗的“认同”。
  • 10,互联网时代所孕育的文化,正是给了每个人以表达和发泄的出口,因此形成的社群都是去寻求“认同”的社区,每个人都试图伪装自己,赋予自己一个新的“身份”,在喧嚣的舆论中小心翼翼。
  • 11,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是社群身份的唯一性,所塑造的社群文化也应该与互联网社群不同,是基于价值观的、独立思考的、带有“偏见”的社群文化,这是我们古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这是我对区块链思想价值的最大期许。
  • 12,从互联网共识到区块链共识精神的最大差异,这也是我认为提到区块链作为的“价值互联网”中“价值”二字应该具备的内涵。
  • 13,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区块链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金融属性,而无视了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建设,那么,区块链带来的技术范式演变的红利,无非又是一轮精英对大众的统治,以及科技和商业领域的狂欢,而蕴含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大打折扣,不得不说这将是区块链革命中最大的损失。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不仅是区块链技术范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其能够超越技术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机制的原因。

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解决了在不可信信道上传输可信信息、价值转移的问题,而共识机制解决了区块链如何在分布式场景下达成一致性的问题。

简而言之,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之一就是它的共识机制在去中心化的思想上解决了节点间互相信任的问题,这就是其被称为“信任的机器”的原因。

而区块链能在众多节点达到一种较为平衡的状态也是因为共识机制,因此尽管密码学占据了区块链的半壁江山,但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社区机制能够实现的关键。

我们看到无论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社群角度讨论区块链,都是基于共识机制的技术基础去讨论的。

不过,我们在这一节不讨论技术概念,而是讨论共识机制如何回应了人类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和文明底层上的需求,尤其是探讨基于共识机制的社群所应该蕴含的基于“偏见”的共识精神的概念。

这是我个人从文化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区块链思想的一种维度,也是我认为这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群文化运动所应该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各位梳理下作为“价值互联网”核心技术范式的区块链,应该拥有什么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精神内涵,也梳理下互联网在出现之初的嬉皮士的精神以及在中过互联网上出现的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异的来源。

01

首先我们来研究与共识相关的语义文本的概念,跟共识相对应的语义文本词汇是“偏见”,我们先从偏见谈起。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被互联网所塑造的,然而中国和美国所塑造的互联网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在美国的互联网文化的起源,可以用“嬉皮士”文化来形容,这是从二战结束到七十年代都影响着美国的一种文化。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沉醉于资本主义的极度繁华,趋于保守主义、拜金主义的群体意识随着中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开始掌控美国社会,随即越战爆发。生活富足又不甘循规蹈矩的年轻人决定解放自我,用激烈的方式冲击社会主流价值。

典型代表则是“垮掉的一派”代言人——艾伦.金斯堡,金斯堡在高等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求学阶段,利用自己出众的诗歌才华,创作出强烈抨击美国当时社会丑陋和阴暗、赤裸裸宣泄内心情感的作品,以“叛逆者”的姿态,成功获得当时越来越多社会反叛青年的关注和推崇。

1955年,作为献给怪才卡尔.所罗门的大作,金斯顿的经典之作《嚎叫》一反传统的诗歌技巧和价值导向,成功俘获当时被主流价值观所抛弃的美国“边缘人”的认同。金斯堡其后几年周游各国,宣扬个人思想,皈依佛教,同时吸食毒品、同性恋、反战,持续其激烈直白的自由告白。

60年代随着嬉皮士运动的逐渐开展,艾伦.金斯堡当初推崇的“垮掉派”精神价值和生活作风得到广泛传播,也成为其后嬉皮士运动的重要思想内核。

事实上,嬉皮士文化也是美国硅谷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一方面嬉皮士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从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西方享乐主义的社会思想,成为了硅谷的极客们提倡的简约和环保主义生活的重要精神起源。

另外一方面,嬉皮士文化中所包含的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以及提倡终于自我和内心的文化是硅谷创新文化的基础。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这种反主流的,反物质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文化,成为了硅谷独立自由精神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形成了新的“共识“,这是美国互联网文化所塑造的创新精神。

02

相对应的,我们看到过去二十年期间中国互联网所塑造的文化并非一个更独立思考和忠于自我的文化,而是一个个体被消解,真实被消解,流量成为核心价值的世界。

我们看到类似今日头条这样的资讯媒体的流行,其本质就是对大众口味和文化的迎合,而微博中的评论和对话大多数时候也并非独立思考,而是充满了无底线的无底线的、低智化的争吵以及毫无逻辑的消费主义精神和娱乐精神。

尽管从科技发展的速度来说,中国互联网已经丝毫不落后于美国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一种真正的独立思考的思想的崛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消费的语言,娱乐的语言,物质主义的语言以及商业的语言。

在网络上形成的是这样一种“共识“文化,就是基于个人精神逐步消亡的,崇拜数量和集体主义的,推崇算法取代个人情感的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里,”共识“比”偏见“更加可怕,人们被由投票数量决定的流量来主导精神生活,对数量而非理性进行崇拜,因此,真实消失了,个体精神也消失了,智慧也就消失了。

换句话说,在中国的互联网所培养的文化背离了万维网的创始人们的初衷,创造了一个“反乌托邦”。

网络文化并不是独立思考的、精英的,而是大众的、庸俗的,跟电视媒体文化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文化和我们社会中的文化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严重的缺乏个人精神,严重的缺乏所谓“偏见“。

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就是随着技术的演变,反倒带来了文化上的萎缩和内卷化,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精神世界都在不断收缩,我们的丰富的语言系统被网络化的语言和调侃所替代,我们被训练出来的不是精英主义思想而是类似机械的大脑。

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弥漫的时代精神是微信朋友圈里的那种”共识“文化,带有显著的智力衰退和乌合之众情绪的大众文化。

然而,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共识”文化,因为这样的文化让我们不能也不敢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需要的是带有“偏见”的独立精神所组成的“共识”文化。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汀老师信奉的理念是,“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应该非常勇敢地去追寻内心的渴望”,也就是说,只有每个人发现自我价值,每个人真心的去理解他人,最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之下所产生的“偏见”。

而这种“偏见”是为了达成一个新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基于好奇心的、爱智慧的、有哲思内涵的共识,也就是所谓“智识”。

事实上从人类有社群开始就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选择集体还是选择个人。

03

在生存危机的面前,人类不得不选择群体生活,因为这样才能够抵抗自然灾难带来的危害,抵抗由于物质的缺乏带来的饥荒,抵抗由于战争的冲突带来的死亡的威胁。

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被技术所异化,物质也大大的丰富,这时候缺乏独立精神反倒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对我们当今的时代来说,独立思考和爱智慧的能力是非常稀缺的。

所谓独立精神的价值,正如某著名公知所说,“一个人捍卫自我的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的丰富心和广泛性,一个人只有充分地去理解外部世界,才能理解自我内在的可能性”。

而区块链技术的共识跟互联网带来的共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基于每个人的“偏见”,后者基于大众庸俗的“认同”。

互联网时代所孕育的文化,正是给了每个人以表达和发泄的出口,因此形成的社群都是去寻求“认同”的社区,每个人都试图伪装自己,赋予自己一个新的“身份”,在喧嚣的舆论中小心翼翼。

而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是社群身份的唯一性,所塑造的社群文化也应该与互联网社群不同,是基于价值观的、独立思考的、带有“偏见”的社群文化,这是我们古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这是我对区块链思想价值的最大期许。

事实上,让我们回到互联网发端之初,我们推崇的自由,开放,平等的精神,而区块链时代的共识精神,我认为应该是一种基于“偏见”的忠于自我的“共识”精神。

在区块链所组成的社群中,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我,真正的理解他人,而不用虚与委蛇或者发泄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某种“偏见”而加入了区块链所组成的某个社群之中,而这种偏见正是达成某种“共识”的基础和前提,每个特立独行的个人都可以在区块链的共识精神之下找到可以沟通和认可的群体,在这样的独立的精神至上我们来塑造一种完全不同的网络文化和思想浪潮,我想这是从互联网共识到区块链共识精神的最大差异,这也是我认为提到区块链作为的“价值互联网”中“价值”二字应该具备的内涵。

所谓“价值互联网”不仅仅是将现实中的物质价值通过比特化传递到虚拟世界,而且也应该具备一种以尊重每个人的个体自由选择为前提的社群文化的价值属性。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区块链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金融属性,而无视了在这个过程当中的文化精神内涵的建设,那么,区块链带来的技术范式演变的红利,无非又是一轮精英对大众的统治,以及科技和商业领域的狂欢,而蕴含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将大打折扣,不得不说这将是区块链革命中最大的损失。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穆勒在《论自由》中的一段关于自由的宣言,作为全文的结尾,也是我认为区块链共识精神的内涵之所在:

“唯一名副其实的自由,乃是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它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与强迫每个人都按照其他人所认为好的方式去生活相比,彼此容忍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好的生活方式去生活让人类受益更多。”

来源:荣格财经

作者:信息化与数字经济研究智库(IDER)创始人   刘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