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旗智酷数字政府实验室丨作者
李 遇丨编辑
2019年5月30日,由江西省信息协会主办的“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高级研修班在南昌举行,电子政务理事会副秘书长、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受邀出席,并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城市发展思考》为题做专题培训。
关于本次专题讲座的核心观点如下:
- 当下谈论智慧城市,无法忽视全球数字化转型背景
当前的全球数字化进程正在由信息数字化、业务数字化进入组织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的关键转型期, 被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各个领域正在面临技术、文化、管理的螺旋式震荡,而讨论智慧城市或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已无法跳脱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我们需关注数字化转型的三种发展轨迹,首先是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的技术统治文化进入数字时代的技术垄断文化。诞生于14世纪欧洲教堂的时钟,从一种提醒教徒按时祈祷的辅助性工具,在进入商业管理领域后,迅速成为一种考核员工流水线工作绩效的约束性工具,掌控和评价一位现代工人的工作价值;而互联网在渗透到各行各业之后,平台与数据不只是一种工具,而是成为重新定义手机、汽车等工具的主导因素,技术垄断文化在主导数字时代的消费与生产。
其次是智慧城市也在进入数字达尔文主义的语境——每一代数字浪潮兴起的时候,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企业、设施与价值也伴随着新旧更替,从开始硬件设施建设,到城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到现在的城市大脑、数字中台等建设,城市在数字化进程中本身就一个生物体,不断因为组织与人的决策、治理与服务需求而进化。
再次是人与机器并非“共同进化”,而是“相向进化”——人并未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是越来越像“机器”,机器越来越像“人”。人因为对数字设备、内容、服务的依赖,而越来越趋向于低头、面无表情、只知道手指滑动屏幕的“机器”,而机器因为数据的豢养与人的交互需求,开始学习看书、画画,甚至模拟理解人的情感。
无论从城市治理还是市民体验,以上都是智慧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格外关注的动向。
- 人工智能、大数据对城市进化的正负影响
在数据驱动的城市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和展望未来城市的走向,关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对城市进化可能造成的影响。人、服务、空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三个主体,人成为一种有生命的数据节点,无论是刷智能手机的人,还是骑共享单车的人,本质上都是一个流动的、有生命的“数据包”,在不断与数字世界进行交互,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机器的关系将会被重构;服务的智能化与液态化将变得越来越明显,指纹识别、刷脸认证等技术的发展,小程序这样“连接即服务”的应用的出现,从“人适应设备”到“设备适应人”成为趋势,服务在数字化的渗透下将变得更柔韧、液态化发展;空间的比特化、便携性特征将日趋显性,唱歌只需要一部手机,不需要去KTV包房就可以过歌星瘾,开会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实时在地铁接入会议。
当我们雀跃于新兴数字技术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时,我们应同时关注到“智能”本身并非城市发展的目标。尽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增强现实等技术对政务、医疗、交通、教育、零售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行业体验升级与模式改造,但是:一座智慧城市恰恰需要的是——克制地使用数据。韩国松岛新城,曾被媒体誉为“智能技术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历经15年的建设,现在成为了一座荒草遍地的“智能监狱”,因为没有人文建设、人文关怀的所谓智能之城只是一个“技术展厅”而不适合人类居住。旧金山并未向全球其他城市一样欢呼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而是试图成为第一座禁止使用人脸识别的城市,因为生物数据具有人体的唯一性,一旦采集或意外被滥用,对人的权利损害不可估量。Citizen——一款名为“公民”的美国城市警务应用,因为可以由城市治安员实时上报街区安全事件的在线应用,由于数据沉淀可能导致社区“被抛弃”而被广泛讨论……
城市最终是每一个个体的城市,数据、智能、平台……都是城市在某个进化阶段满足人类需要的数字设施、燃料与引力。
- 智慧城市需要重新定义“CITY”
我们认为,在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术、前沿理念、竞争态势下,十分有必要重新定义城市,作为一种技术、文化、管理的综合价值体,一种空间、产业、权力的文明容器,城市迫切需要被重新定义。
我们认为CITY,C即人文,culture;I即创新,innovation,T即技术,technology,Y即市民,you。人文始终是城市文明得以延续的养分,创新是推动城市不断进化的驱动力,技术是支撑城市在每个阶段不断实现治理与服务自我进化的基础,而最终市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是人文的肇始与传承,是创新的主体与平台,是技术向恶或向善的尺度。
总之,人是城市的目标。(完)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数旗智酷与腾讯研究院合作研究的“未来城市wecity”课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数据与洞察来自研究机构Statista发布的《Digital Economy Compass 2019》(《数字经济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