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就在中国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同时,英国中央数字与数据办公室发布了《Transforming for a Digital Future: Government’s 2022-25 Roadmap for Digital and Data》(《为数字化未来转型:政府数字化与数据蓝图(2022-2025)》)(下称《蓝图》),而从其未来三年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来看,对比中国的《指导意见》,似乎更能看出当前全球数字政府面临的基本问题、共同挑战与公众期许。

英国内阁常务副大臣Heather Wheeler在《蓝图》的前言致辞中表示——

我们必须提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真正影响的政策——不仅仅是在危机中提供,而是在任何时候为所有人提供。当人们在线订购货物、预订假期或查看银行账户时,他们期望并获得无缝且轻松的体验。政府服务也应该如此。

英国政府发布的《蓝图》指出,之所以推出该战略,其核心宗旨是为了持续提升政府协同效率、创新数字经济发展(包括为创业公司提供机会)、减少政府系统的碳足迹以及提升政府网络安全性。而同样面临疫情困扰的英国,新冠疫情也对其数字政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英国希望通过政府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数字交付能力(英国在疫情期间通过数字交付平台为公众发放了420个生活供应包),推动政府间的数据共享,提升公务员的数字素养,以及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因此,从英国的《蓝图》愿景来看,公众获得感、数据共享、公务员的数字素养等是与中国数字政府建设需要解决的同类问题。

英国政府在《蓝图》中表示,将承诺到 2025 年再投资 80 亿英镑用于数字化、数据和技术转型。这意味着可以替换过时和低效的现有数字化系统。

英国政府数字化战略的2025年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超出大众预期。我们将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政策和公共服务,这些政策和公共服务更高效、适合数字时代、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并提供正确的结果。

○ 让公务员为数字化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将提高公务员的数字素养和数字交付能力,通过获得正确的数据和工具,以高效地完成工作。

○ 提高政府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将创建一个更加协同和高效的政府,使用通用平台构建应用,快速、廉价和安全地提供服务。我们将支持并鼓励数字创新。

“超出用户预期”,这样一个完全来自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模式,成为了英国政府数字化下一步的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 2025 年的愿景与目标并提高政府效率,英国政府设计了六大任务——

任务一 实现正确结果的公共服务转型

○ 到 2025 年,政府确定的前 75 项服务中至少有 50 项将达到“高”标准,以一致的服务绩效衡量标准。

○ 对于政府的关键优先事项,政府将把数字方法和跨职能团队嵌入政策设计和交付中。

任务二 “一站式”政府

○ 所有部门将在 2023 年 4 月之前确定政府的 One Login 采用策略和路线图,其服务将在 2025 年之前开始使用。

任务三 用更好的数据来推动决策

○ 将努力通过 GDX 和 IDS 等受信任的 API 和平台,使所有“关键”数据资产在政府中可用和使用。

任务四  采用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技术

○ 所有部门同意推广“一次购买,多次使用”的技术方法,包括为政府使用公共代码、模式和架构存储库。

○ CDDO 和各部门将共同创建并同意通过创建移动应用战略来增加对政府服务的移动访问。

○ 政府将系统地识别和捕捉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机会。

○ 所有部门将在其技术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提高可持续性。

任务五 大规模提升数字技能

○ 超过 90% 的高级公务员将获得数字和数据基本技能的提升,并将学习融入绩效和发展标准。

○ 超过 90% 的 DDaT 专业人员将每年至少接受一次 DDaT 相关培训,并将记录他们的技能,以支持优先考虑 DDaT 学习干预和相关投资。

任务六 建立一个开启数字化转型的系统

○ 在根据新的数字、数据和技术功能标准进行自我评估时,所有部门都将至少满足以产品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工作方式的“良好”定义。

英国政府的“六大任务”与中国《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七大任务”对比而言,最大的区别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英国将“采用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技术”列为任务之一,并充分利用开源共享代码,而中国已不再将技术问题作为一个单一问题,且将安全贯穿于整个数字政府建设体系之中。二是中国政府将“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数字政府工作推进的保障,而英国政府强调的是建立一个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流程系统,并以数字化工具、培训等去规范和优化该系统。

从早稻田大学2021年全球数字政府排名来看,英国数字政府的排名继续保持在头部位置(第三名),而中国本次位列第49名。虽然最近几年中国数字政府在基础设施、政策规划、国家门户、在线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从新十年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中国数字政府也好,智慧城市也好,营商环境也好,仍然需要找到一套真正客观反映现实、并符合公众感知感受的解释框架。